1号团队

官方合作招商-1号团队

联系方式:站内留言

友情合作

  • 当前位置:首页 > 傲世皇朝平台1 > 正文

    近期债券基金走势如何

    摘要: 本站提供注册、登录、开户、咨询、APP下载等服务。平台拥有合法营业牌照,正规经营,公平公正,24小时在线客服随时为你服务。12月...

    本站提供注册、登录、开户、咨询、APP下载等服务。平台拥有合法营业牌照,正规经营,公平公正,24小时在线客服随时为你服务。

    12月8号债券走势突然暴涨怎么回事

    这种现象是由于债券基金突然暴涨后,多头突然介入,导致机构资金疯狂进入,并且这类个股暴涨之后就开始了回调。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债券基金主力资金不够。

    债券基金天天跌,心里好慌啊!

    从5月份开始,债券基金就开始进入了下跌模式,本以为债券基金跌一个月也差不多消停了。

    没想到进入6月份债券基金竟然没有一点消停的意思,继续下跌。

    真的应验了那句“五穷六绝七翻身”,七月能不能翻身,也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那么债券基金为什么会跌?下跌这么多要不要割肉?

    我们先来看看债券基金下跌的原因?

    01

    物极必反

    这两年债市迎来了一波债牛市,债券市场可谓一飞冲天。

    前期涨势太猛,现在开始回调,导致债券下跌。

    毕竟债券基金不比货币基金,它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同样有涨有跌。

    因为疫情,央妈大放水,印钞票的速度加快了,市面上流动资金多了,就推动了债券价格的上涨。

    前段时间估计大家也看到,很多债券基金 收益 都达到10%以上,那个时候持有债券基金都觉得真香啊!

    但债券和股票一样,涨久了也会跌,现在出现回调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股市和债券”具有跷跷板效应,前段时间股市因为疫情,一直低迷,最近正好反过来,股市开始维稳,债市开始下跌。

    02

    十年国债 利率 上升

    实际上从4月30号开始,国债利率就开始大幅上升。

    国家又提前下发了专项债券,并且还要在5月份发放完毕。

    利率上升,债券利率就会下跌,利率上涨,债券利率就会上升。

    目前利率上升期,导致债券下跌。

    接下来我们看,我们手中持有的债券到底要不要赎回?

    最近也有不少朋友咨询怡心,自己手中的债券跌了,心里好慌啊?

    再跌下去前段时间赚的利润就全部跌没了,而且还会亏本。

    其实这还算好的了,我看基金社区里很多朋友都跌了好几千。

    不过咱们“一对一低风险投资赚钱圈”里的朋友倒是很淡定,跌了800元,无所畏惧,相信跌久了肯定会涨起来。

    其实我们都知道债券基金的风险相对于股票基金的风险要低很多。

    从最大回撤就可以看出来,纯债基金的最大回撤达到2%已经是不得了,大多数纯真基金的最大回撤都在2%以前。而股票基金的最大回撤可以高达30%以上。

    假如你同时买入10万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也就意味着你的纯债基金最大亏损只有2000元,而股票基金最大亏损高达3万。

    咱们做投资 理财 的人区区2000元的亏损还是可以承受得了吧!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纯债基金的历史走势,从历史数据走势也可以看得出来,纯债基金虽然也会跌,但长期来看趋势也是向上的。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即便是在经历了2006年债券熊市、13年的钱慌、16年的债灾也都取得了正收益,只不过是收益的多和少之分而已。

    更何况债券基金本身也是我们资产配置中的一种投资产品。合理配置债券基金更有利分散风险。

    因此,面对债券基金下跌我们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害怕债券基金继续下跌,且自己账户里持有的债券基金并没有亏本,只是把前期的收益亏没了。那么可以考虑先赎回避一避。

    但前提是此后再遇到这种亏损,你还会不会重蹈覆辙,一跌就赎回,一涨就买入?

    第二个,无视风险,安心等待,长期持有,熬过去或许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等再回头看这点跌幅,也只不过是海面上一时激起的一个小涟漪罢了。

    投资什么最重要,当然是心态,用好的心态来做投资理财,最后才能大概率赚钱。

    债基为什么会突然大幅下跌 债基亏损要赎回吗

    债基这几天突然大幅下跌把很多人的心态都搞懵了,本身想的就是低利率低风险,收益低一点至少不会亏本金,但债基也是一个有风险的理财,这几天波动比较大,纷纷出现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到本金的,这个时候你是选择赎回还是继续坚持呢?

    债基为什么会突然大幅下跌

    第一,央行、银保监会出台具有标志意义的房地产政策;

    第二,市场对于资金面的担忧有所加剧;

    第三,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复苏交易

    债基是什么基金

    债基就是指债券型基金,是指将基金资产投资于国债、中长期债券、企业债、金融债的基金。简单来说就是:基金是一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经理会将所有投资者购买债券基金的钱,去投资债券市场,当投资的债券有收益,购买基金的投资者就跟随赚钱。

    债券基金的风险比较小,但也可能存在本金亏损的可能,债券基金有风险,其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利率风险:假如国家货币政策收紧,连续加息、提高存款备用金利率,那么债券市场就会受到一定的打压,从而影响债券基金走势。

    信用风险:即债券发行人如果违约不能兑付债券的利率,则基金也会亏损。

    因此在挑选债券基金时,要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避开管理风险后,才不会亏损。

    债基亏损要赎回吗

    不知道后面经济恢复能达到预期不,如果经济复苏比较好,利率上行,资金会往股市跑,那债基就会继续回调(跌)

    如果在管控宽松政策下,疫情严重了,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则货币市场或会持续宽松,利率下行,那债基会止跌

    如果你买的早的话,先前那一拨赚到了,现在就可以撤了,后面有机会再进

    买在中间,就是亏的,后面怎样也说不准,感觉你投入的比较多,如果承受不了就及时止损或减仓,等下一波,硬抗不知道要多久

    债券一般几月行情最好

    债劵一般不固定几月行情好。

    1.经济下行时期:因为债券价格与利率成反比,而利率又与经济成正比,所以经济下行时期适合买债券。

    2、货币政策宽松时期:宽松货币政策一般指增加市场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有利于债券。

    3、信用评级越高的债券基金收益越稳定,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需求购买。

    债券是政府、企业、银行等债务人为筹集资金,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并向债权人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

    债券是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流通的,所以它的价格自然会有波动,一般来说,市场利息下降时,债券价格通常会上涨;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通常会下跌。

    这是因为当市场利率比较低时,我们更加愿意购买债券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当市场利率上升时,由于债券的面值和利率是固定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债券能够获得的收益其实是相对减少了,大家购买债券的意愿降低,债券的价格就会下降。所以说,如果预期未来货币宽松,或实际通货紧缩,或市场出现负利率趋势,债券价格都可能上涨。

    总而言之,尽量不要在利率爬升的过程之中去投资债券,而是选择在市场利率高位的时候投资债券、在利率低的时候卖出债券。因为当利率处于高位的时候,未来利率大概率会下降,那到时债券价格就会上涨,所以利率高位的时候就埋伏进去投资债券。

    由于我们普通人一般不会投资债券,它的门槛比较高,而且流通性也比较差,所以通常是购买债券基金,而债券基金的整体投资逻辑是和投资债券是差不多的。相反,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债券基金的价格来判断当前债券市场的情况。

    债券市场会不会迎来第二波

    未来3~6个月,债券市场大概率呈现小幅度震荡、逐渐稳定的趋势,债券市场信心短期内可能难以恢复,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

    近期,我国债券市场出现明显波动。11月14日,反映债券价格的“中债总净价指数”单日下跌0.62%,为201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并在随后的一周时间里,债券市场出现一波快速下跌。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在过去一周的时间内,包括短期纯债基金和中长期纯债基金在内的可统计的2983只基金产品中,有2632只份额净值出现了下跌,占比8.23%,平均跌幅达4.16%。银行净值化管理的理财产品中自成立以来至11月21日有4059只跌破净值,占比11.78%;甚至在11月21日前一周时间内,有19396只净值化理财产品出现负收益,平均亏损0.42%,占比攀升至56.29%。

    债券市场波动的原因

    具体来看,本轮债券市场剧烈波动主要由以下五个因素驱动:

    1.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管理加剧了客户对于市场波动的敏感性。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开始正式实施,银行理财产品全面进入净值化阶段。

    虽然股票市场同样净值化管理,但是股票数量巨大,多样化程度高,这导致股票市场结构复杂多样,给予股票投资经理充分的定价空间。然而,债券市场却不是这样,表面上看起来有长债、短债和利率债、信用债等差异,但本质上的核心点仍然是无风险利率的走势。这导致了债市定价权的天然分配情况为:经理小,客户大。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削弱,使得债券价格主要反映央行流动性投放和居民、企业的流动性偏好。因此,当客户出现“赎回浪潮”时,债券产品价格会受到较大影响。

    截至2022年6月,以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主的一些大型资管机构的底层资产配置以债券类为主,近67.48%的资金配置到债券市场,其中信用债占比48.07%且以高等级信用债为主;14.58%的资金配置到同业存单市场,其中利率债占比5.19%。一旦市场出现下跌趋势,必然会引起“赎回踩踏”现象,且短期债券、高等级信用债券、同业存单的价格波动将更加剧烈。

    2.流动性投放稳健,市场流动性偏好上升。

    11月15日,央行开展85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和17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与上期相同。虽然此次MLF没有降息,且缩量续做,但是11月份以来,央行已经通过PSL(抵押补充贷款)、科创再贷款等工具累计投放中长期流动性3200亿元,完全可以覆盖此轮一万亿元的MLF到期。可以看出,央行将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给投放。

    此前,我国住户活期存款占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配置到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存款或者债券。随着我国经济形势转好,居民端流动性需求上升,逐渐将定期存款转化成活期存款,导致理财端产品赎回。此外,银行理财端产品净值下降,引发投资者恐慌,二者形成一种“负反馈”机制,放大理财产品负债端的不稳定,加剧赎回。

    3.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使得利率下行受限。

    2022年美国与中国的利差显著上升,给人民币汇率带来贬值压力。4月22日,中美利差由负转正,并快速冲到3个百分点以上,创出近十多年的新高。按照最高收盘价7.32计算,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最大贬值幅度已达 15.9%。最近一轮贬值开始于8月15日,从6.73一直攀升到11月3日的最高点7.32。截至11月21日,人民币汇率反弹至7.1630。

    考虑到美国本次通货膨胀主要由需求侧引起,持续时间较长,调整速度较慢。美联储的加息仍未结束,未来联邦基金利率仍有上涨空间,人民币依旧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在美国加息、海外利率走高的背景下,如果国内利率进一步下调,强化降息预期,人民币汇率很可能会承受更大压力。因此在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的时候,央行利率下调空间受限,对债券资产价格波动带来不利因素。

    此外,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带来的通胀预期下降,市场主体预期美联储加息步伐或有所放缓,全球风险偏好上升,股票市场回暖,“股债跷跷板”效应导致债券市场价格下跌,资金流出。

    4.经济前景改善提升风险偏好。

    目前,我国未来经济形势预期的变化是影响债券市场更为重要的因素。前文所述的理财产品“赎回浪潮”、人民币汇率变化最终都要着眼于经济发展状况。

    从花旗中国经济意外指数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势要明显好于市场预期。对利率变动起到正向作用,不利于债券资产价值上涨。

    具体来看,首先是“防疫二十条”的发布,国家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不再判定次密接,对密接管理也从“7+3”弱化为“5+3”。这说明我国的防疫工作追求更加科学精准并有所放松,促使由于封控而导致的经济停滞的市场预期减弱。其次是“地产十六条”的发布,强调“要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等16条具体措施,有助于缓解房企的项目交付和资金压力,促使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下行的预期减弱。这两个基本面利空因素对债券市场造成一定冲击,催化债券资产价值下跌。

    5.债券市场去杠杆。

    债券市场投资者可以以低利率回购借入短期资金,再买入较高收益率的长期债券,赚取期限错配的利差,从而在债券市场加杠杆提高收益。

    从银行间市场日均回购成交量与债券市值的比值可以看出,当前债券市场的杠杆率与2016年上半年处于同一历史高位水平。说明债券市场的杠杆风险值得中央银行关注,而在2016年下半年,央行推升短期利率对债券市场进行了去杠杆操作,这无疑可以复制到当前债券市场波动情形中。央行一旦开始去杠杆,告诫债券市场不要搞资金空转,通过期限错配利差套利的投资者利润空间会迅速缩小,促进其出售债券来偿还短期资金。因此债券价格会大幅下降,并且短期利率会大幅上升,债券市场杠杆最终下降。

    债券市场前景展望

    未来3~6个月,债券市场大概率呈现小幅度震荡、逐渐稳定的趋势,债券市场信心短期内可能难以恢复,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投资机会。银行理财等资管机构需要跟踪宏观经济变化,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合理提高流动性资产的占比,来应对流动性冲击。

    1.债券市场杠杆步入正轨。

    11月开始,DR007利率甚至要低于央行的7天逆回购利率,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过度宽裕,导致投资者倾向于借入短期低利率资金,拉长久期,债券市场的杠杆率急剧上升。而在近期的央行去杠杆操作后,DR007利率和央行的逆回购利率回到过去正常的区间范围。相信央行去杠杆已进入尾声,债券市场杠杆回归正轨,债券资产价格在短期波动后可以逐渐稳定下来。

    2.美国货币紧缩预期降温,市场情绪回暖。

    美国通货膨胀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市场预期有所下降,美元指数回落到106左右,人民币贬值压力减小。央行上浮利率维持汇率稳定的动力下降。此外,国内疫情又开始出现反复的迹象,再次加剧了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市场投资者的情绪。因此短期利率不具有继续上升的汇率驱动因素。

    3.谨慎乐观、未雨绸缪的政策态度。

    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指出“三季度我国经济明显回升,总体呈现恢复向好发展态势”“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有效需求的恢复势头日益明显,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可以预见,第四季度央行将采取谨慎稳健的态度,对通货膨胀的关注程度上升,不会超发货币,不搞“大水漫灌”。债券市场稳定后也难以恢复到今年上半年的状态。

    4.中长期相互配合的财政、货币政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视野放到2023年,我国的经济将以温和的速度开始逐渐回温,而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扩大需求,是一种常见的政策手段,而这也同样需要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总量上、结构上的配合调节。因此2023年货币政策不会持续性收紧,而是会稍微宽松,维持一个合理的低利率水平促进财政政策工具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刺激经济稳步发展。债券市场在2023年有希望进一步回暖,但是否能恢复如初仍需持续关注。

    (谭小芬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何嘉宇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利率时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防范研究”的资助)

    发表评论